师生相约“云课堂” 书写首义线上故事
发布时间:2020-05-14 来源:学校办公室 阅读次数: 【字体: 大 中 小】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影响了原本的开学计划,改变了新学期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模式,但却阻挡不了广大教师教书、学生学习的热情。一句“我在线上等你”,让全校583位教师变身“网络主播”,512门课程开始线上教学。家中的书房变成了课堂,手中的电脑变成了讲台,一堂堂匠心独运的网络“云课”成为学子们的“新宠”。
连月来,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“停课不停教、停课不停学”有关部署要求,倾力打好教育教学战“疫”组合拳,积极引导、周密安排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线上课程优势,持续开展线上教学育人。
广大教师集智聚力,借助互联网,通过超星、中国大学MOOC、智慧、QQ群、微信群、腾讯会议、钉钉等平台,搭建起广阔的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,并借此契机改进教学方式,探索教学手段,实施特色育人系列举措,将14000余名学子连接在一起,在精心备课中消除焦虑、调整状态,在课堂直播中全力战“疫”、彰显师者仁心,在探索学习中坚定信念、收获良好的育人成效。
精心组织,直播打造线上课堂
疫情当前,如何把线下课程短时间内转变成线上教学,变成学习的主要手段,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次严峻挑战。为了保证线上教学进度与质量,每一位教师都坚守岗位、精心组织,通过线上教学之旅,在新情境里演绎着精彩课堂教学。
“上网课不像线下教学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,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抓住学生,让他们愿意留在课堂。”新闻与法学学院的程祥老师在《新闻编辑》课上当起了“网红主播”,分享自己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,介绍新闻发布流程,让学生们学到了不少干货。他还幽默地叫学生们“老铁”,求大家刷火箭鼓励。课程结束后,学生们意犹未尽,纷纷表示“这堂课接地气,感觉还没上够,还想继续上”。
艺术设计学院肖巍老师带领《插画设计》教学团队遴选优质课程资源,采用“直播+录播+讨论+答疑+草图表现+线上案例分析+线上作品展示”的方式开展教学,并把课程与战疫紧密融合,指导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意巧思,以画笔为刃加入抗“疫”之战,绘制出的100余组防疫抗疫插画,被中新网、人民网、湖北日报、楚天都市报等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,引发积极社会反响。
机电与自动化学院赵燕老师讲授的《机械原理》课程,理论性较强,分析设计类内容较多,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。为保证在线课程教学质量,赵燕老师对所选用的国家级资源共享课进行本土化改造,确保学生能够学得会、学得牢。教学过程中,她叠加使用中国大学慕课APP+慕课堂+QQ群的多个软件,根据不同班级时段的网络情况,应用不同的直播方式。这一形式深受学生喜爱,认为学习效果更好。
奋战”疫”线,大爱诠释师者仁心
线上课堂是新变化,也在施教过程彰显师德与匠心。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,广大教师以身示范,“课前认真准备、线上认真施教、课后认真总结。”诠释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坚守,面对疫情,面对困难,每个人都努力做得更好。
对于年过六旬的经济管理学院熊伟教授来说,线上教学是一次全新的挑战。开课初期,熊教授采用“学习通视频+QQ语音+课后作业”的形式授课,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,这一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不足,教学效果不甚理想。于是,他开始积极找寻方便且稳定的互动教学软件,经过对各类软件的比较和试用,最终选定了ZOOM软件作为互动教学平台。便捷的教学互动平台加上幽默风趣的知识点讲解,让原本枯燥乏味的《统计学》变得趣味横生,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陡增,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了。
接到学校线上教学的通知,怀有八个多月身孕的外国语学院教师许敏,第一时间联系远在俄罗斯的外教Veronika,并远程指导帮助Veronika通过英文版超星平台,为该院1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线上英语口语授课。两位教师线上合作,成就了精彩跨国课堂,而这堂跨国网课也凭借内容丰富、互动多元深受学生喜爱。
基础科学部沈小芳老师利用“点对点交流+集中直播教学”为学生进行课程答疑。点对点交流需要教师24小时“待命”,随时在线答疑解惑,为此,沈小芳老师关闭了手机上其他应用的铃声,只保留学习通和QQ铃声,只要手机一响,她就立马回复并把详细的解答过程写好拍照发给学生,直到学生学懂弄通为止。
践行卓越,创新赋能教学载体
因为用心,技术手段才有温度。面对网络信息技术赋能,以及授课过程中新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,教师们积极交流探讨,充分结合专业特点、课程教学实际需求,转变教学观念,采用在线直播、录播+辅导、在线学习平台课程+辅导、自建课程资源+辅导等多种教学模式,通过组织学生针对预习问题开展线上讨论,上课过程中进行在线实时语音交流,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线上材料并进行讨论,发起线上抢答、投票、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,进行教学互动,力求线上教学提质提效。
经济管理学院李林老师带领的《市场营销学》课程团队,采取“直播为主+录播为辅”的教学形式,提前建立翻转课堂,先行测试教学运行;采取启发式、讨论式教学,引导鼓励学生勤思多问。学生纷纷点赞“课堂流程井然有序、行云流水,让人很容易投入课堂,跟紧节奏”。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蔡红娟老师在《模拟电子技A》课程教学中,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,多手段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,并针对课程难学、知识点琐碎的特点,录制微课,建设多层次题库、补充课外学习资料,帮助学生梳理基本概念、强化重难点、开拓应用思维,获得学生高度好评。
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指导学生利用英语趣配音、英语模仿秀等配音软件,搜索和挑选适合的视频,通过学习通课程、QQ群和云会议软件等,开展语音模仿实践活动。活动中,学生们主动学习多种音视频编辑软件和手机APP使用方法,并在老师指导下不断改进发音,反复练习、反复琢磨,力求精益求精。斩获一等奖的黄陈婧娴和钟明玥两位同学说,最初接触作品时,句子读不顺,感情也无法投入,老师们通过云平台给予指导,两人反复录制,不断完善,最终剪辑完成了满意的作品。他们表示,语音模仿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,也帮助他们提升了信息技术能力。
坚定信念,思政助力育人阵地
隔屏不隔爱,疫情防控期间,广大教师们牢记立德树人使命,时刻提升育人能力,在 战“疫”中汲取素材,开展丰富的在线教学活动,有效地发挥了“课程思政”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,实现了在线教学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瑾老师结合课程知识点,融入疫情防控鲜活案例,以讨论题的方式给予学生正面引导,让抗疫精神、爱国情怀真正融入思政课堂。外国语学院郭婧老师将《十九大报告:习总书记讲话》、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等作为教学资源,巧妙地将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,增强学生文化自信。机电与自动化学院雷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,通过分享自己在非典期间的经历和新冠肺炎抗疫期间的感受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“时代偶像”标准。
城市建设学院的教师们从专业角度,结合当前疫情,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堂印象深刻的“实践课”。《微生物学》张小菊老师将与病毒相关的章节前移,耐心为学生们进行新冠病毒生物学概述,剖析病毒的形态、结构及测定方法,并在课前自制了5分钟的课程推介视频,从新冠病毒的特点、武汉乃至全球抗击病毒的做法、全国对武汉的驰援、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讲起,让同学们对该课有一个宏观的认识。《生物制品学》杨娟老师结合新冠病毒,讲解流感等病毒的结构、发病机理和目前的防治方法,引导学生就病毒型疫苗的研究展开激烈讨论。《工业给水处理》莫文婷老师结合目前给排水系统中的病毒存在风险,讨论了医院污废水消毒的改进方法、水的强化絮凝与深度处理等问题。《项目投资与融资》张苡铭老师联系非典和寨卡病毒对全球投资融资市场的影响,带领学生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投资融资、工程建设活动造成的影响。课程理论联系实际,学生学习热情高涨。
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。疫情防控非常时期,广大教师迎难而上,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书写了精彩首义线上故事,汇聚起学校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大力量。